字級
- 大
- 中
- 小


生活好書心 心保和尚談《千古跫音聽阿含》
2024-06-13
佛教經典真的是深奧難懂嗎?如果讀過佛光山住持心保和尚最新著作《千古跫音聽阿含》,或許會有一番不同的想法。心保和尚6月12日於佛光山佛陀紀念館佛前香,接受資深電台主持人小娮專訪,引領大家從生活化的角度看待經典,簡單易懂的文字,句句卻都是深刻的佛法,讀著讀著就豁然開朗了。
首先要以什麼心態閱讀經典?心保和尚指出,經典記載的是佛陀對弟子的開示,可以想成是佛陀對弟子說的話。因此讀的時候,就會覺得這是佛陀要對自己說的話,如此想就不會感到那麼嚴肅,甚至會很親切。而佛經所說的,就像是地圖,引導如何修行,走向解脫、快樂的世界。
佛陀的時代尚未有紙筆,弟子聆聽佛陀教導必須要用心記。所謂「聞思修」,聽聞後必須記住,記住後才能反覆思惟,思惟後成為智慧,依智慧的引導做身心的修行。
那麼,透過學習《阿含經》真的能去除煩惱嗎?「真實不虛,但是要用對方法」。心保和尚說,具備對修行的正見、正念、正信都很重要,之所以要修行,就是真的想要從世間離苦得樂,確立修行目標,就能產生力量。
每個人都有因「五蘊」─「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」所產生的煩惱,每個人都有感受與想法,知見不對,很容易產生煩惱。
鳩摩羅什譯《金剛經》的「無我相」,或是玄奘大師翻譯的「無我想」,意指人與人、人與事之間,不要有太多「我」的想法,就可以自在解脫。一般人都會有「我」的想法─有一個「我」在苦,有一個「我」在樂。
六根「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」,觸對六塵「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」。六根都在接觸外面的世界,接觸時必定有感受。看到「我」不喜歡、不滿意的,那就苦了。聽到「我」想聽的話,則就感到快樂不已。
在日常生活裡,解脫和沒解脫的人一樣都在生活。佛陀也一樣要托鉢、要吃飯,但佛陀和一般人差別在於,一般人還是有「我」,但佛陀已經去掉了「我」。
家庭就是道場,因為家庭是最直接的接觸。《六祖壇經》有說:「佛法在世間,不離世間覺」。無常遍一切處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都有。無常就是不斷的變化,但如同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曾說過的,無常可以變好。可以透過修行,從凡夫蛻變為解脫的人,這也是改變。
佛陀有位弟子二十億耳,原本是一名音樂家,修行非常精進,但成效不太好,心中因而生起煩惱。佛陀告訴二十億耳,修行有如彈琴,琴弦太緊或太鬆都不好。所以修行要不緩不急,不能太急,也不能太鬆懈。二十億耳依照佛陀的教導修行,果然不久後就獲得開悟。
佛陀說,每一個人透過修行都可以成佛,給予大家很大的信心。有了信心,力量就會提升,在自我的學習中不斷進步。因此修行以現代話來說,就是開發潛能。
每個人悟道的因緣不同,舍利弗因「諸法因緣生,諸法因緣滅」開悟,禪宗六祖惠能大師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而頓悟。如果有解脫的知見,悟道的機會很高。
在場有佛陀紀念館副館長永融法師、佛光文化社長滿觀法師等。訪談內容將於佛光文化YouTube、Podcast頻道「生活好書心」專輯播出。
首先要以什麼心態閱讀經典?心保和尚指出,經典記載的是佛陀對弟子的開示,可以想成是佛陀對弟子說的話。因此讀的時候,就會覺得這是佛陀要對自己說的話,如此想就不會感到那麼嚴肅,甚至會很親切。而佛經所說的,就像是地圖,引導如何修行,走向解脫、快樂的世界。
佛陀的時代尚未有紙筆,弟子聆聽佛陀教導必須要用心記。所謂「聞思修」,聽聞後必須記住,記住後才能反覆思惟,思惟後成為智慧,依智慧的引導做身心的修行。
那麼,透過學習《阿含經》真的能去除煩惱嗎?「真實不虛,但是要用對方法」。心保和尚說,具備對修行的正見、正念、正信都很重要,之所以要修行,就是真的想要從世間離苦得樂,確立修行目標,就能產生力量。
每個人都有因「五蘊」─「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」所產生的煩惱,每個人都有感受與想法,知見不對,很容易產生煩惱。
鳩摩羅什譯《金剛經》的「無我相」,或是玄奘大師翻譯的「無我想」,意指人與人、人與事之間,不要有太多「我」的想法,就可以自在解脫。一般人都會有「我」的想法─有一個「我」在苦,有一個「我」在樂。
六根「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」,觸對六塵「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」。六根都在接觸外面的世界,接觸時必定有感受。看到「我」不喜歡、不滿意的,那就苦了。聽到「我」想聽的話,則就感到快樂不已。
在日常生活裡,解脫和沒解脫的人一樣都在生活。佛陀也一樣要托鉢、要吃飯,但佛陀和一般人差別在於,一般人還是有「我」,但佛陀已經去掉了「我」。
家庭就是道場,因為家庭是最直接的接觸。《六祖壇經》有說:「佛法在世間,不離世間覺」。無常遍一切處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都有。無常就是不斷的變化,但如同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曾說過的,無常可以變好。可以透過修行,從凡夫蛻變為解脫的人,這也是改變。
佛陀有位弟子二十億耳,原本是一名音樂家,修行非常精進,但成效不太好,心中因而生起煩惱。佛陀告訴二十億耳,修行有如彈琴,琴弦太緊或太鬆都不好。所以修行要不緩不急,不能太急,也不能太鬆懈。二十億耳依照佛陀的教導修行,果然不久後就獲得開悟。
佛陀說,每一個人透過修行都可以成佛,給予大家很大的信心。有了信心,力量就會提升,在自我的學習中不斷進步。因此修行以現代話來說,就是開發潛能。
每個人悟道的因緣不同,舍利弗因「諸法因緣生,諸法因緣滅」開悟,禪宗六祖惠能大師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而頓悟。如果有解脫的知見,悟道的機會很高。
在場有佛陀紀念館副館長永融法師、佛光文化社長滿觀法師等。訪談內容將於佛光文化YouTube、Podcast頻道「生活好書心」專輯播出。
最新消息
惠中寺《唯識入門》總結 找到翻轉生命的修行指南
2025-08-14雲林講堂人間佛教宣講員培訓 共創人間佛教淨土
2025-08-14以文化弘揚佛法 光明寺共同主辦京劇巡演
2025-08-14新州多元文化部高層訪南天講堂 共話多元與共融
2025-08-14《星雲大師全集》【講演集】 講演集──有情與心識.談情說愛4-3
2025-08-14鳳山講堂好苗子幸福學堂親師座談 攜手培植五育均優幼苗
2025-08-13菲律賓光明大學專題講座 啟發人生智慧與價值
2025-08-13南華大學招生亮眼 註冊率百分之96點1
2025-08-13洛杉磯醫療講座 控制預防「沉默的威脅」
2025-08-13佛光大學實習生圓滿返台 萬年寺送誠摯祝福
2025-08-13
相
關
消
息